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以烟为粮谋岁月,以笔为犁耕远方

媒体发稿中心 2025-10-14 16:07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崇山峻岭,藏着太多沉默的山脊与蜿蜒的田埂,也藏着一位烟垄间的笔耕者——刘大应。他用双手种出生活的踏实,用笔墨写出精神的丰盈,更用行动证明:普通农民的人生,也能在生计与热爱的交织里,绽放出照亮世界的光。

烟田为基,烟火生计里的扎根生长

“若不是家里穷,我或许会一直追着书本走;可土地也厚道,让我在烟叶里不仅挣了饭吃,还捡回了丢不下的文学梦。”刘大应的烟田人生,萌芽于少年时未能实现的文学向往,繁茂于土地给予的踏实生计。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刘大应在高中时期迷上文学,总揣着个旧笔记本,把看到的晚霞、听来的乡音都记在上面,盼着有一天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世界”,靠文学敲开“农”门之外的天地。可这份心愿,很快被现实的窘迫按下暂停键。家中条件没法支撑他继续求学,高中辍学后,刘大印便面临着出去务工还是留在家乡的选择,当时正赶上村里老烟农们讨论烟叶种植。“烟叶是咱这儿的‘金叶子’,只要肯下力气,一年挣的比出去打工稳当,而且烟草公司常来教技术,不用瞎摸索。”

老烟农的话,像一道光闯进他心里。彼时的茨岩塘镇,烟叶已是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虽然种植技术不太成熟,但“能踏实挣钱”“有人指导”这两点,就足以让刘大应下定决心。“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土地不会骗人,再加上有烟草公司的人帮衬,只要我用心种,总能让家里缓过来,说不定……还能攒点钱买本书读。”

就这样,刘大应跟着老烟农踏进了烟田,从“握笔杆”变成“握锄头”,把对文字的细腻,悄悄挪到了侍弄烟叶上。烟草公司的技术员常在田间地头教他起垄、施肥,判断打顶时机和烟叶成熟度,遇到烘烤难题,技术员还会手把手教他调烤房温度。后来,刘大应把这些技术要点都记在那个原本打算写文章的小本子上,慢慢攒成了自己的“种烟秘籍”。

25年里,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烤房旁的小板凳上度过的,但他清楚地记得,拿到第一笔足以抵上家中全年生活费的种烟收入时,家人眼中的欣喜,“那时候就觉得,这烟叶不仅能换钱,还能撑起一个家的希望。”今年秋天,他种的45亩烟叶迎来丰收,现已成功交售2500公斤烟叶,收入4.5万元,预计今年烟叶交售总额可达20万元。

笔墨为翼,案头纸页间的文学热望

“种烟让我脚踩泥土活得踏实,写作却能让我心里的热爱有所安放。”刘大应的文学梦,从未因种烟的忙碌而熄灭,种烟给全家带来稳定收入的同时,也给刘大应带来了堂屋旁隔出的一间小书房,那是重新为他的文学梦“腾”出的地方。

刘大应常在种烟休息间隙抱着淘来的旧书躲在树荫下读,尤其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对土地的眷恋,让他读得心头发烫。“孙少平在黄土地上挣扎着读书、拼生活,我在烟田里劳作着认字、写感受,我们都是想在土里刨出点不一样的盼头。”

2006年,是他文学人生的“破冰时刻”。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下4000字散文《回归田园安乐多》并得以公开发表,这次发表点燃了他压抑多年的写作热情。从此,他的生活成了“烟田+书桌”的两点一线,他写《家庭账本》,数字背后都是日子的温度;他写《山上山下的风景》,写出了山乡间艰苦奋斗带来的荣光;他写《烟垄上的大头菜》,用作物融合种植说出了农民的智慧。这些带着“烟味与汗味”的文章,陆续发表在《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2010年,他还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从“烟农刘大应”变成了“作家刘大印”。可他总说:“我还是那个种烟的,写作只是给生活多开了一扇窗。”

2009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农民文友凑钱,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农民自费文学刊物——《农民文学》,他更加坚定地把 “烟垄” 和 “笔杆” 拧在一起。虽然《农民文学》遗憾停刊,但刘大应舍不得扔掉那些过往的刊物,他把所有出版过的杂志仔细整理,偶尔得空,他会取下一本翻一翻:“杂志停了,但那些文字还在,大家想表达的心意还在,这就够了。”

如今,他虽不再主编刊物,却没停下写作的笔,他正构思着写一本中篇小说——《古道古店》,从一名烟农的主人公视角展开,写乡村里的人情冷暖,盼着能把烟农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多元为径,乡村振兴中的“新农”探索

“新时代的农民,既要守得住土地,也要睁得开眼界。”刘大应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汉子,既是种了二十多年烟的“老把式”,也是笔下能流淌出山野故事的“乡土作家”,更是乡村振兴浪潮里敢闯敢试的“新农人”样本,他用传帮带与多元经营在田埂上书写着不一样的“新农”答卷。

凭着多年种烟累积下来的过硬种烟技术,抽屉里满是刘大应连续十多年捧回州、县“优秀烟农”的荣誉证书。早在几年前,邻里烟农就总围着他问种烟“诀窍”,他从不藏私,每次都拉着人钻进自家烟田,手把手教得细致。后来茨岩塘镇政府找上门,诚意邀请他去烟农培训课堂讲课:“你懂技术又会写文章,讲得肯定比书本接地气!”接到邀请的他既紧张又期待,提前一周就把二十多年的种烟经验翻出来整理,还特意从自己写的“烟田故事”里摘选片段当“活教材”,就怕讲得不够实在。

加微信正式版.jpg

培训课堂上,刘大应总是搬个小凳子坐在烟农中间,用“庄稼人听得懂的话”拆解技术要点。讲施肥,他掏出随身带的《家庭账本》,翻出往年不同施肥量对应的烟叶产量和收入数据,教大家“算清投入产出的经济账”;讲烘烤,他把技术员教的“三段式烘烤法”转化成自己摸索的“土办法”,生动的比喻配上真实经历,让原本枯燥的技术课变得鲜活,台下烟农听得频频点头。

技术传帮带之外,他还踩着乡村振兴政策的鼓点,把“多元经营”的算盘打得响亮。2020年,他盘活自家独栋带院子的老木屋,创办“大印农庄”, 以烤烟为核心,辅以葡萄种植、土蜂养殖等业务,让土地“四季不闲、多点生金”。他还学年轻人玩起了“互联网+农业”,在网络平台上售卖盆栽,去年冬天盆栽订单最多时,每天要打包十几箱发往外地。

如今的“大印农庄”,春有烟苗绿,夏有葡萄香,秋冬还有盆栽销往各地。“土地是根,创新是路,多条路走,日子才能越稳当。”刘大应的话,道出了“新农人”的经营智慧,也为乡村振兴里的产业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刘大应的25年,是一个普通烟农在扎根现实中寻求梦想、在多方扶持下稳步前行的25年。他就像田埂上的“多面手”,用烟叶撑起生计,用笔墨安放心灵,用探索照亮属于普通农民的更多可能,而这也正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无数坚守与热爱土地的烟农的生动缩影。(作者:夏雪)


下一篇: 湖南邵阳隆回烟草:“云”端服务有速度“线”下帮扶有温度
上一篇: 山东临沂沂南烟草:生态防控绘就绿色守护新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