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链条升级!达川乌梅破解深加工瓶颈,打造“农业+文旅”特色产业样本

媒体发稿中心 2025-11-20 11:24

乌梅是梅(Prunus mume )果实熏制而成的一种药食同源物质,熏制前称为青梅。乌梅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乌梅种植简单,管理方便,花期可供观赏,果实有食用、药用、保健等价值。2014年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乌梅之乡”之称,该地生产的乌梅是川产药材中的主流品种,同时也是全国乌梅的主要产地之一。达川乌梅近年来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等认证,在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10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之一,2024年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现有规模和产业分析

达州乌梅产业发展优势

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持保障。《达州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强调“达川区以乌梅为重点培育食药同源产业”,要“对乌梅等达州道地和大宗药材产业化发展进行系统研发,创建一批标志性的品种和产品”,要“以乌梅为重点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川区政府专门成立乌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达川区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的“双园长”的工作机制,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从全链条各环节作出政策支持和部署来为当地乌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财政资金支持加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每年整合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乌梅产业,对标准化种植户每亩补贴500-550元。

自然资源优厚,形成规模种植。达川区拥有适宜乌梅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具有较好的乌梅产业发展基础。2012年来达川区对乌梅产业进行重点布局,集中力量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建成了达川区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以百节镇为中心的万亩乌梅产业基地,并辐射带动了景市、平滩等周边乡镇进行连片种植,每年产量在3-4万吨左右,为当地乌梅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2024年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成功获评省级三星级园区。

开展院校合作,团队后盾保障。在乌梅现代农业园区内建有全国首个乌梅良种繁育中心,已成功培育出易于种植、抗病性强的“达梅1号”“达梅2号”,这两个品种的枸橼酸、果肉率、黄酮含量较高,被认证为绿色食品。达川区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所开展校地合作,进行种质资源挖掘与保护、品种选育与改良等研究,通过普查得到38份达川乌梅种质资源,筛选出4份优异种质资源,其中一个品种枸橼酸含量达到55%,超过药典标准3倍以上。

关注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消费人群年龄结构转变和健康消费观念提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关注“健康、低糖、低负担”的食品。乌梅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在记录《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产品还富含天然有机酸,又带有药食同源的养生属性,这些特点能够满足年轻一代对健康+美味的双重需求,还能满足办公室休闲、重口餐饮、宅家追剧、日常佐餐调味等多种消费场景,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食品、饮料、中医药等行业中的市场需求逐年攀升。达川区现有50余种梅果实产品,包括初级产品(烟熏乌梅、梅干、半成品乌梅药材等)、深加工产品(青梅饮料、乌梅果脯、青梅酒、乌梅酒、乌梅醋、乌梅胶原奶昔等)、精深加工产品(乌梅药物含片、乌梅膏和乌梅粉等),其中烟熏乌梅和青梅饮料被消费者认可程度高,市场流通较大。

产业链条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达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以乌梅产业为中心发展集采摘、观赏、游玩、餐饮娱乐、康养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目前,达川乌梅已基本形成“种植-加工-服务”全链条发展格局,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达川区乌梅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最大的乌梅种植基地,面积为10万亩,每年乌梅产量达3.5万吨。当地的乌梅加工企业,除生产药材、果脯、酒饮外,还研发出了乌梅牙膏、乌梅洗发水、乌梅泡腾饮料片、乌梅番茄压片型糖果、乌梅降糖颗粒等产品,产品体系多样,产线结构丰富。除此之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利用旅游业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发展。

资源禀赋丰富,旅游潜力广阔。乌梅为达川特色农业资源,达川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川乌梅”的原产地,达川区乌梅山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乌梅文化广场、文化展览馆等宣传场地和平定寨遗址、太平硐、对鹤寺等历史遗迹,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体验丰富。在每年1-2月的花期举办乌梅花节,5-6月的果实成熟期举办乌梅采摘节,游客可以充分利用春节、端午等假期前来赏花观景,体验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乌梅山景区目前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带动旅游收入达2亿元。

当前存在的问题

深加工不足。达川区乌梅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率不足40%,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更低。现有初加工设备占比大,且多为传统烘干灶,加工效率慢,费时费工,主要是当地的村集体和合作社在使用。初加工企业(如干芝梅农业有限公司、达州市小港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森之源农业开发公司等)集中采购本地农户乌梅,并使用现代烘干设备进行加工,但受到每年乌梅产量变化的影响,其使用频率也不算高。精深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仅有四川宜华酒业有限公司、森浩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达州市冯山林食品有限公司和四川丹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虽在不断开发创新,也取得了不错进展,但起步较晚,涉及精深加工产品类的专利数量较少,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另外,四川林恩杨森药业、四川惠康药业有限公司等药业公司生产药用类乌梅产品市场份额占比也较低。

品牌建设滞后。达川乌梅行业品牌集中度较低,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打造了“巴山妹子”“茶园山”“川来蜀往”“冯山林”等十余个乌梅商标,但多数品牌仅有注册商标,缺乏主推产品。达川乌梅拥有多个认证标志,但在品牌建设时仅停留在产品本身,没有充分挖掘其附加的经济、文化价值,所以产品价格定位较低,目标消费人群范围广泛。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对达川乌梅认知较少,了解度弱。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虽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推广,并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宣发途径多样,但由于未整合形成合力,消费者仅认识个别产品,对于达川乌梅的整体认知不够,并且大多品牌的宣传意识还是较为薄弱。

标准体系不完善。以“乌梅”为关键词在国家标准馆网站(https://www.ndls.org.cn/)查询乌梅相关的国家标准,共得到12项现行标准,其中有6项为不同地理标志乌梅的栽培标准,4项为乌梅食品的制作标准,1项为乌梅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1项为乌梅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这些标准在规范乌梅标准化种植、提高乌梅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明显缺乏其他方面标准,比如乌梅各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储存运输标准、品牌建设标准等等,而制定这些标准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协作,并结合乌梅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技术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达川乌梅产业发展策略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种植模式,一方面通过乌梅林下套种其他作物,如菌类、药材等,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单位收益,另一方面在林下养殖鸡、鸭、猪、羊等畜禽,可以贩卖畜禽产品提高收益,动物在林下活动还能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害虫杂草生长,其粪便还可转化为乌梅生长所需养分。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达川区拥有1200亩乌梅原生资源林,资源禀赋优越,种质资源挖掘潜力大。要积极开展乌梅优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工作,要借助院所科研力量开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创制工作,要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数字育种、监测、管理等工作,推动实现种质资源信息的互联互享。

做好品质保障。产品质量过硬是品牌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做好乌梅良种的选育保育,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加强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来保障产品品质,切实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信任度,推动乌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做好产品研发多元化与高附加值化。通过对乌梅精深加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乌梅产品,如乌梅提取物保健品、功能饮品、乌梅化妆品等,不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又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做好品牌与标准化建设。加强本地乌梅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构建以“品种资源、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外部环境”为品牌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挖掘乌梅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打造具有达州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乌梅品牌。

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与整合。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合作,增加乌梅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乌梅种植,集中力量升级机器设备、厂房标准,降低单一农户种植成本和风险。利用乌梅山景区积极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如打造养生、养老、避暑等休闲活动,开展跑酷、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运动赛事,举办赏梅花、游水等观景活动。

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利用电商平台,搭建乌梅及其各类产品的线上销售专区,简化销售流程,降低销售成本。鼓励农民和相关企业开展直播带货,通过主播对农产品的展示和介绍,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乌梅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加强与中药店、超市零售等合作,开展乌梅原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的直供直销,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乌梅产品的流通效率,积极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特色水果采摘节、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将品牌推向全国市场。同时,注重品牌质量维护,确保品牌特色产品始终保持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以品牌效应提升乌梅各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四川文理学院:任婷、曾怡)


下一篇:暂无
上一篇: 溯源湘江寻净水 跨科研学护碧水——雅境中学“化学+”跨学科实践研学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