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小岗情”引领“村村富”
879 2025-08-18
为引导青年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砥砺初心使命,近日,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寻找红色印记柯渡行”实践团队奔赴寻甸、嵩明、富民三地,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通过实地探访、人物访谈、劳动实践等形式,重温红军长征历史,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首站寻甸:体悟长征精神,践行科技助农
7月13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后走进先锋六甲长征纪念馆和鲁口哨村长征纪念馆。
先锋六甲长征纪念馆记录了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此地时,与追敌孙渡纵队展开的六甲之战。这场战斗中,红军歼敌400余人,为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赢得宝贵时间。团队成员在展览中看到磨破的草鞋、带血的绷带等实物,深刻体会到“艰辛”二字的分量——那是红军“知难而进”的勇气。随后,团队来到鲁口哨村长征纪念馆。在伫立纪念碑前,队员们仿佛亲历当年红军整军待发的庄重场景,对长征中的战略智慧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在深切感悟长征精神伟力的同时,团队更加注重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怀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队员们专程前往寻甸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开展科技助农实践。结合服务站的技术与资源优势,队员们参与到中药材种植管理、食用菌培育及畜禽养殖等环节的技术交流与现场调研中,深入了解科技服务站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亲身体验科技赋能产业的全过程。通过参与示范培训、协助技术推广及记录服务成效,团队不仅见证了科技服务站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显著作用,更在实践中探索了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深耕柯渡:红色村庄里的“活教材”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7月14日至15日,团队在寻甸柯渡镇展开深度实践。柯渡作为红军长征重要站点,其纪念馆保存着大量革命文物。团队成员不仅参观了中央红军曾经居住的房间、使用的工具,更在丹桂村村委会帮助下,采访了严怀兴、马发科、杨怀修三位老党员。
老党员们结合亲身经历,将长征故事与乡村振兴实践娓娓道来。严怀兴同志为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在丹桂村的经历,马发科同志抒发了当地居民在党领导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生活越来越好的感受,杨怀修同志带队村中行走,就地讲授红军长征故事。队员们表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讲述,让长征精神从历史文本变成了可触摸的精神力量。
奔赴嵩明:红歌激昂,劳作铸魂
7月16日,团队奔赴嵩明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1935年、1936年红军两次途经嵩明的历史:红一方面军攻克嵩明县城、占领杨林兵站为渡江争取时间;红二、六军团在当地打富济贫、播撒革命火种。
参观后,团队在纪念馆前唱响《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回荡广场;在革命先烈胡如瑛故居前,队员们面对团旗重温入团誓词,誓言中饱含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当日下午,团队转至嵩明县东村农田,协助村民施肥。烈日下,队员们分工搬运、施肥、平地,践行“自找苦吃”的劳作实践。
富民收官:记忆与传承的“双重洗礼”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7月17日,活动最后一天,团队在富民县完成收官之行。在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馆(复建自清代北邑碉楼),队员们了解到1935年、1936年红军两次途经富民的历程——4天行程280多公里,足迹遍布百余村寨。馆内沙盘与历史场景还原,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次震撼人心。
随后,团队走进富民县特色文化展示馆,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彝绣的绚丽针法、女书的娟秀字体,让队员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魅力。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我们有责任让它们传承下去。
此次跨越寻甸、嵩明、富民三地的“三下乡”活动,对团队成员而言,是一场深刻而立体的“行走的思政课”。从硝烟散去的红色战场,到生机勃勃的科技服务站;从承载记忆的文物展陈,到活力焕发的非遗传承;再到躬身实践的田间地头,队员们全方位汲取着精神滋养与实践真知。大家纷纷表示,必将把感悟到的长征精神、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转化为未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以青春之我、专业所长,奋力走好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科技长征路”。(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尹涛、李佳临、白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