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小岗情”引领“村村富”
879 2025-08-18
2025年7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禾筑乡”实践团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实践团队于7月21日抵达安徽凤阳小岗村,在指导教师朱一荣的带领下,基于村庄规划引领效能视角,开启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聚焦”农文旅+”新业态,助力打造可复制的”小岗村新模式”。
一、追溯小岗精神根基,锚定乡村振兴方向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独特地位,镌刻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印记。泛黄的契约书静静陈列,红手印的温度穿越四十余年光阴,依然灼烫着人心。那是一群庄稼人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用最朴素的方式,撕开了计划经济的坚冰,为中国农村改革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在实践活动开幕式上,队长菅子彤作为学生代表登台发言:“我们将传承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探索“数字乡村”“共享农庄”等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实践团成员们心中的热血,开启了一场追溯小岗精神根基的深刻之旅,为锚定乡村振兴方向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团队成员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实践团成员走进大包干纪念馆,追寻“大包干”精神的历史脉络,探访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感悟乡村振兴力量。从油灯下18双攥紧的拳头,到红印落下时划破时代的果敢,再到麦浪翻涌的金色华章,历史的脉络在展柜间蜿蜒铺陈,这里陈列的不仅是历史的证明,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让小岗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抽枝展叶,在青年一代的血脉中奔涌传承。
实践团成员与小岗村“大包干”亲历者严金昌展开深入交流,通过与老人的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改革精神的传承。他讲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见证历史的话语,仿佛将大家带回了当年的冬夜。让”小岗精神”不再是历史文献中的文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展现在实践团成员面前。在青年与老者的目光交汇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接力。
二、躬行实践兴农路径,探索乡村致富方法
碾过晨露浸润的田埂,实践团成员以躬身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田间劳作时,草叶划破防护手套带来的细微刺痛,浸透衣衫的汗水,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农耕文化中“春种一粒粟”的艰辛与责任,更领悟到“丰产先保苗”这一农谚所蕴含的农业生产基本规律——农业经济的发展根基,在于脚踏实地的生产实践与持续耕耘。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当年农家”历史文化遗址,斑驳的青砖灰瓦与刻满岁月痕迹的土墙,无声诉说着过往的奋斗历程;包浆厚重的传统农具,见证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时代变迁。当实践团成员参与“十八枚红手印”历史场景复原时,触摸道具契约上的鲜红印记,深刻认识到小岗村改革精神的传承价值。这种红色文化基因,已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沉浸式场景再现,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有效激活乡村旅游的文化吸引力。
在盼盼生产基地与农产品直播平台,实践团成员深度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实践。通过搭建“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构建起农业生产、工业加工、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农业夯实产业基础,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电商拓展销售渠道,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三、擘画农文旅+新态,引领小岗情村村富
“小岗的发展,既要守好改革初心,更要闯出新路。”在小岗村党委会议室,李文琪主任向来访的实践团展示了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据介绍,当地通过“引才政策+本土培育”模式吸纳青年创客,并推出”红色研学+生态采摘”“非遗体验+田园民宿”等融合业态,以资源串联、连片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一村富带动村村富”。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沿街走访中,“农文旅+”释放的乘数效应在商户与农户的笑容里得到生动印证。连片的农家葡萄园里,饱满的紫葡萄垂挂藤蔓,当地村委牵线让农户与研学团建立合作,游客既能体验采摘、学习农事,还能借助旅游渠道拓市,共同推动小岗村乡村经济从“单点收益”迈向”多点开花”。
“农文旅+”呈现的全新业态,正与创新发展碰撞出新火花。下一步,实践团成员将积极探索搭建大数据平台,将农业生产数据、文旅资源信息、商户运营动态等进行整合,构建起覆盖全村的数字化网络。同时,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专属数字人IP形象,让其化身小岗村文化旅游推荐官与产业发展代言人,以新颖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绿色农业与金色产业的融合魅力。这种将传统创新模式与前沿数字技术结合的探索,不仅延续着“小岗情”,更在新时代为“村村有特色、户户能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径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