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践初心 青春服务显担当——西安航空学院民航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891 2025-10-14
国庆与中秋“双节”同辉的美好日子里,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的“小记者团”,又一次踏上了那条熟悉而庄严的寻访之路。“国庆中秋访老兵,饮水思源感恩行”,这不仅是“小记者团”多年坚持的感恩教育,更是坦头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与特色国防教育的生动实践。10月1日,在校党支部的引领下,校长室、政教处和团委老师带领着35名七、八、九年级的“小记者”,手捧“卫国英雄 民族脊梁”的锦旗,携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怀着一颗颗敬仰之心,寻访了四位曾浴血沙场的老兵——105岁的抗战老兵谢秀汉、金家秋,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许小宝,以及70岁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陈邦环。
第一站:电波永不消逝——访105岁新四军老兵谢秀汉
上午八点,国歌声中,坦头中学“小记者”们向着第一位老兵谢秀汉的家进发。1920年出生的谢爷爷已是105岁高龄,精神矍铄。见到这群熟悉又陌生的“小新四军”,他频频抱拳,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小记者”们送上食用油、月饼、牛奶等礼物和那面承载敬意的锦旗,郑重地向谢爷爷行少先队礼。几位往年曾来过的“小记者”熟稔地搀扶老人坐下,围在他身边,俯身耳畔,请他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我是新四军,部队番号30师88团,负责无线电台收发报……”老人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1944年,他加入四明山游击队,在司令部的电台前,无数次在电波中与敌周旋。“我今年105岁了,生活还能自理。”老人话语中带着自豪,也流露出对如今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满足。
“小记者”们听得入神,仿佛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中走出,深受震撼。“祝谢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清脆的祝福声在屋内回荡。临别时,谢爷爷殷切嘱托:“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强身健体,将来好好报效国家。”挥别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第二站:血染的风采——访91岁抗美援朝老兵许小宝
寻访第二站的路途略显周折。在红心社书记林华强的事先联系和热心邻居的帮助下,“小记者”们终于在巷口迎来了小跑前来迎接的许小宝爷爷。91岁的他,身板依然硬朗。
在他的家中,许爷爷自豪地讲起了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南宋岭、青川江、南白滩、草原城,还有那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战斗。他珍藏的荣誉证和泛黄的战友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当他提及最好的战友长眠于异国他乡时,眼角泛起了泪光,孩子们也纷纷低头默然,感受到了胜利背后的沉重代价。“祝许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敬礼,告别,许爷爷一直将大家送到巷口,回以一个标准的军礼。
第三站:模范的担当——访70岁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陈邦环
午后,“小记者”们来到陈邦环爷爷家中。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70岁的陈爷爷曾是部队的射击教练和师级模范标兵。战斗打响时,他毅然请缨:“我是射击教练,是模范标兵,我不去谁去!”铿锵话语,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他展示了沉甸甸的二等功勋章,并讲述了战场上的艰苦卓绝——天为被,地为席,衣衫反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热食是奢望,危险无处不在。更令人心痛的是,善良的战士救助落单的妇孺,却反遭伤害……“这种艰苦和危险,真的只有心怀祖国才能斗志昂扬地去克服。”陈爷爷的话语,深深烙印在“小记者”们心中。陶紫涵同学深情诵读了感谢信,孩子们纷纷与老兵合影,定格这难忘的一课。
第四站:战地医者仁心——访105岁抗战老兵金家秋
寻访的最后一站,“小记者”们来到了白鹤镇大路下村,拜访105岁的金家秋爷爷。金爷爷17岁学医,后受堂兄感召,加入86军67师野战医院,曾任司药、军医,亲历了惨烈的衢州保卫战。
他回忆道,日机低空扫射,驾驶员的面容都清晰可见,撤退途中伤亡惨烈。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他本人也曾险中求生,躲过敌机扫射。辗转大半个中国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如今虽年过期颐,他仍时常下地劳作。
当“小记者”请他寄语时,金老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努力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孩子们郑重承诺:“金爷爷,请放心,我们一定读好书!”
感悟与传承:致敬民族脊梁
一次寻访,一次洗礼。“小记者”们深刻感悟到:这些抗战、抗美、抗越的老兵,就是当年的卫国战士,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没有他们昔日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日的和平安宁。
从四位老兵身上,孩子们看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看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壮举,是由亿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与鲜血谱写的赞歌。
活着的老兵,是活着的历史,是行走的纪念碑。他们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中传承下去,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卢鹤龄 陈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