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小岗情”引领“村村富”
879 2025-08-18
为践行202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及《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以下简称甘露甘霖实践团)在2025年6月组队成功,并于近日抵达四川凉山,开始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甘露甘霖实践团以丰富的课程设计为抓手,将知识传递、文化浸润与能力培养融入每日课堂,更通过每日公众号推送和教学Vlog,让这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北京科技大学甘露甘霖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成员合影
甘露甘霖实践团在四川凉山展开了一系列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支教课程,涵盖童言彝趣课、绘见彝彩小画家、薪火相传指尖彝艺等,团队采取“彝族文化+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以当地孩子们易于吸收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下学习更多的知识、看见更大的世界。此外,甘露甘霖实践团与北京科技大学索行延忆科技创新实践团、籽行阡陌民族文化支教实践团等11个团队进行联动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进行科技、医疗、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科普。
为期14天的教学已然结束,教学取得显著成效。趣味数学课上,实践团成员采取玩数独、找图形规律等小游戏,帮助孩子们发现数学的乐趣,寓教于乐地让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的数学。课间,孩子们仍兴致勃勃地向实践团成员请教课本上甚至课本外的数学知识。
体育课上,足球成为互动的纽带。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孩子们从基础的带球、传球练起,再到分组进行趣味比赛,奔跑的身影、欢呼的呐喊一直充斥在广场上,孩子们在团队配合中不仅锻炼了体能,更学会了协作与坚持。
手工课上,制作彝族火把的环节充满欢声笑语。实践团成员们先向孩子们细致讲解火把节的由来。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彝族人民祈福驱邪、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信仰。随后,大家一起用彩纸、彩笔动手制作,孩子们发挥想象,给火把贴上自己画的图案,举着成品模仿节日里的欢庆模样,眼神里满是骄傲。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科学实验课上,甘露甘霖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讲解了反冲力、气压等基础科学原理,并示范了如何利用矿泉水瓶、打气筒、胶带等简易材料制作水火箭,之后大家一起通过往瓶中注入适量水,再利用打气筒增加瓶内气压,松开喷嘴后,水在气压作用下高速喷出,从而推动火箭升空。
14天的课堂里,知识在互动中传递,文化在体验中扎根,自信在表达中生长。甘露甘霖实践团用多元课程为乡村孩子的暑期添彩,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知识的向往与对世界的好奇。“支教不只是单向的付出,更是一场双向的记录与成长。”实践团成员表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喜德县的教育现状,也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值得被珍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与童真的内容,正让乡村教育振兴的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