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蓝印“布”朽,杏林药香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8-12 17:26

为传承蓝印花布非遗文化,将学校医学特色与传统工艺结合。近日,蓝印“布”朽非遗实践团前往江苏南通元新纺织印染博物馆,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蓝染药香囊,在实践中探索传统纹样从“物”到“场”的社群共创之路。

现场制作指导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活动伊始,非遗博物馆的传承人们先向大家展示了蓝印花布的经典纹样,讲解了镂空花版、刮浆、染色等制作蓝印花布的步骤要领。接着是动手实践环节,同学们依照传承人的指示一步步有条不紊德实践着,在亲身体会非遗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看着白布在靛蓝染液中慢慢变深,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感受着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最让人兴奋的是装入药囊的步骤,同学们将早已准备好的艾草、苍术、薄荷等中药材按比例混合并称量分装,同时听着传承人介绍药囊的作用:“这些药材性温,驱蚊还能安神,和蓝染布的防潮特性正好互补。”

最后是缝制香囊,大家将染好的蓝布剪成方块,把药包放进去,用针线缝边。当一个个蓝白相间的香囊从手中诞生,大家互相展示,有的纹样是传统的缠枝莲,有的则融入了学校的校徽元素,蓝得沉静的布面上,中药的清香隐隐透出。负责记录的同学则用手机记录下每个步骤的细节,说要做成教程方便后续分享。整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忙,分享经验,相互解答,原本安静的制作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收获良多。大家不仅学会了蓝印花布的基础工艺,更明白了非遗传承不只是复制传统,还能像这样融入现代需求。医学知识让香囊有了实用价值,创意设计让纹样更贴近年轻人,而团队合作则让每个专业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正如一位同学所说:“原来一块蓝布能连接这么多东西,我们做的不只是香囊,更是在给老手艺找新出路。”这次经历也让大家坚定了信念,要继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蓝印花布在更多人的参与中焕发新生。(李越、章诚、孙竞玮、姚佳辰)


下一篇: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解码蓝印花布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活力
上一篇: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青神非遗焕新彩”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