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小岗情”引领“村村富”
879 2025-08-18
为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安徽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遗焕新·界首彩陶”——自媒体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实践团队于近日赴安徽省界首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通过参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界首市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体验彩陶制作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界首彩陶的文化内涵,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走进工作室: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守艺”故事
实践队首站抵达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卢莉华大师工作室。在弥漫着陶土气息的空间里,一件件釉色温润、刻画生动的彩陶精品令队员们屏息凝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振亚老师亲自讲述界首彩陶“刀马人”经典纹饰的由来、三彩刻花技艺的精髓,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初心故事。“每一刀刻下去,都是与泥土和历史的对话。”大师的肺腑之言,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守正创新”的重量。
对话传承:解码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
实践团队围绕非遗保护现状开展深度调研。在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振亚的访谈中,他坦言:“彩陶技艺传承面临年轻学徒短缺、市场认知度不足等挑战,但近年来的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门手艺。”团队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一位市民回忆起与彩陶的故事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居民自高中时代与彩陶结缘,并引领下一代体验彩陶制作和珍藏彩陶作品,学习当地非遗文化。她的叙述,让成员们对界首彩陶的文化底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坚定了本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领会彩陶魅力的信念。
指尖传承:亲历彩陶制作的匠心之旅
在界首市彩陶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曹振亚老师的工作坊里,团队成员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沉浸式体验环节。曹振亚老师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拉坯成型开始示范讲解。看似简单的泥土在指尖变得“难以驯服”,方知“匠人”二字背后是无数次枯燥的重复与精微的掌控。通过此次亲身体验,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彩陶制作的艰辛,对“工匠精神”有更为具体且深刻的认知,进一步领悟到匠人无数次的精雕细琢与坚持不懈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要素。
博物馆探秘:解码千年彩陶的文化密码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界首彩陶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与详实的史料构建起彩陶发展的立体画卷。讲解员向队员们系统介绍了界首彩陶从隋唐至今的辉煌历程、独特的工艺流程及其在江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古朴的汉代陶器到繁复的近代精品,历史脉络清晰可触。
文化共鸣: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播
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青年一代的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运用专业所长,精心制作了展现界首彩陶技艺流程与艺术魅力的短视频、图文推送,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发布,从精心制作的视频到对匠人精神的深度报道,青年一代的视角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拓宽了界首彩陶的宣传途径,有效地助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在泥土与青春的交响中守护文明薪火
此次界首之行,对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子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暑期实践。它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是对工匠精神的沉浸式体悟,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用双手体验、用心灵感悟,深刻理解了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的文化基因。界首彩陶那古朴而绚丽的釉光,不仅映照着千年的历史,也将在青年一代的创新传播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华彩。守护非遗薪火,青年勇担使命,界首彩陶的故事,正由青春续写新篇章。(叶蕾、许鑫嫣、汪银春、叶佳丽、程荣荣、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