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追寻特立足迹,传承教育薪火

媒体发稿中心 2025-07-25 17:24

7月10日,湖南信息学院“梦栖三湘,共赴欢途”三下乡团队前往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参观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教育家徐特立的故居,在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中,团队成员们追寻红色足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与精神洗礼。

61f9274b-187d-489d-8b17-8af70b8da6ff.jpg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徐特立故居是典型的清末南方四合院建筑,占地约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7平方米,共有19间房屋。故居前有徐特立从法国留学带回种子亲手栽种的法国松,天井中还有他20岁时栽种的两棵桂花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走进故居,团队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徐特立生平事迹陈列室,了解了《坚强的老战士》《杰出的教育家》《一代师表革命楷模》三大主题内容。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文物,徐特立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大家从中深刻领会到徐特立先生“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为革命和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


团队成员刘婧怡表示:“徐特立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坚守教育初心,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他的“三个第一”精神更是让我深受触动,我会以先生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


此次参观徐特立故居,是“梦栖三湘,共赴欢途”三下乡团队暑期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实地感悟革命精神,团队成员们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励自己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王善、徐怿平、龙凌皎)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新闻】

‌走出徐特立故居,团队成员们仍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庭院里那两棵百年桂花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带队老师王善指着树下的石凳说:"当年徐老就是在这里批改学生作业,常常工作到深夜。"这句话让队员们纷纷驻足,有人轻轻抚摸斑驳的石桌,仿佛能触摸到那段炽热的岁月。


午后阳光斜照进天井,团队在故居前举行了特别的主题团日活动。大家围坐在法国松的浓荫下,轮流分享参观心得。研究生徐怿平展示着手机里拍下的文物照片:"看这个打着补丁的公文包,徐老用了三十年都不舍得换,却把工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00后队员龙凌皎突然红了眼眶:"我查资料时发现,先生六十岁还跟着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把马让给伤员,自己拄着竹杖走完了全程。"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讨论越来越热烈,有队员提议将感悟编成情景剧。很快,故居前的空地变成了临时舞台:有人用方言模仿徐老讲课,有人扮演深夜补袜子的老教师,还有人重现长征路上分干粮的场景。笑声和掌声引来了村里纳凉的老人们,其中拄着拐杖的张爷爷激动地说:"我父亲当年听过徐先生讲课,说他的粉笔字隔着三间教室都能看清!"


夕阳西沉时,团队在桂花树下埋下"时光胶囊",里面装着每个人写给五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班长李想郑重地把胶囊放进木盒:"希望未来拆信时,我们都能像徐老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晚风拂过,百年桂树落下几朵金色小花,轻轻覆在新鲜泥土上,宛如给这场青春宣誓盖上自然的印章。


返程大巴启动时,特立村的灯光次第亮起。队员们不约而同哼起了校歌,车窗倒影里,每个人的眼睛都亮晶晶的——那里面跃动着的,是穿越百年的精神火种,更是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星光。


下一篇: 湖南信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访红色地标 激荡青春壮志
上一篇: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三下乡:打好 “虫口夺粮” 攻坚战 绿色防控助力农业振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