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小岗情”引领“村村富”
879 2025-08-18
当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浸润有声”实践队于近日已踏上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此行最充实的收获,是与几位“新红嫂”的相遇,在她们的巧手下,志愿者们不仅触摸到了沂蒙小棉袄的温度,更读懂了民俗文化里藏着的岁月深情。
听书记讲那棉袄里的光阴故事
初见吴家楼子村党支部书记吴照京书记时,他正捧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靛蓝小棉袄。“这可不是普通的棉袄,”书记的手指轻抚过衣襟上细密的针脚,“早年间,沂蒙妇女连夜缝制棉衣支援前线,这针脚里藏着的是军民鱼水情。”
从战火纷飞年代的实用御寒,到如今融入现代审美的非遗手作,沂蒙小棉袄的变迁,恰是沂蒙精神传承的缩影。“现在的‘新红嫂’们,既守着老手艺,又琢磨着新花样,让这门手艺能养活人、传下去。”书记的话,让志愿者们对小棉袄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跟着新红嫂学做“暖心袄”
“丫头,拿针要稳,线要拉紧才不跑风。”村里手最巧的奶奶手把手教志愿者们穿针引线,她的手掌布满老茧,却能绣出比蝴蝶还灵动的花样。旁边的奶奶正演示“盘扣”技法,一根布条在她指间翻飞,转眼就成了一朵含苞的梅花。
“这棉袄讲究‘三层夹棉’,里子用纯棉吸汗,面子选耐磨的粗布,棉花要弹得蓬松又紧实。”奶奶们你一言我一语,传授着祖辈传下的门道。志愿者们笨手笨脚地缝着衣角,针脚歪歪扭扭,却引得奶奶们直笑:“不错不错,比城里娃娃强,有这份心就好。”
原来,这小棉袄的每一处细节都有讲究:领口要略高护着脖颈,袖口要收紧防着冷风,就连衣襟的斜度,都是为了方便劳作时活动——所谓民俗,从来都是生活智慧的沉淀。
簪花描眉,定格最美瞬间
学罢手艺,志愿者们提议给奶奶们化个妆、拍张照。起初她们还不好意思,“一把年纪了,瞎折腾啥”,可当志愿者们拿出带来的簪花,奶奶们眼里还是泛起了光。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志愿者们给奶奶梳了个利落的发髻,带上鲜艳的簪花;帮阿姨描了细细的眉,抹上淡淡的口红。镜子里的她们,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花白的头发被阳光染成了金色。穿上自己缝制的沂蒙小棉袄,配上新簪的花,奶奶们站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笑得像个孩子。
快门按下的瞬间,志愿者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让这些坚守的人被看见、被记住。她们是新红嫂,是手艺人,更是岁月里最美的风景。
离开时,奶奶们塞给志愿者们每人一个刚绣好的平安结。“天冷了就想着做件棉袄,”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人啊,心里暖了,日子就热乎。”是啊,这沂蒙小棉袄里,缝着的是手艺,是记忆,更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温暖记在心里,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