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医药瑰宝 青春赋能基层健康——中国药科大学“仡岭银针”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914 2025-09-15
“这座桥连接了来凤与龙山,它叫什么名字?”志愿者话音未落,三官坪社区的课堂里瞬间举起十几只小手,一声清脆的“接龙桥!”划破寂静。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近日,湖北民族大学“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恩施州来凤县,在三官坪社区、油码头社区开展为期三周的暑假“爱心托管班”活动。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融合红色教育、非遗体验与课业辅导,为80多名留守儿童及新就业群体子女编织出一个安全、充实又充满文化温度的假期。
“黑化肥发灰会挥发!”三官坪与油码头社区教室炸开清脆的童声浪花。志愿者举着绕口令卡片如同挥舞魔法棒,孩子们鼓起腮帮挑战“灰化肥挥发”。志愿者以拗口的绕口令激发起孩子们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而当听到方言情景剧关于孩子和鞋子的地方发音不同引起的乌龙事件,爆笑冲击波席卷全场,小朋友们大声的说:“我们这里的鞋子用方言也叫孩子诶!原来不说普通话,鞋子和孩子要打架呀!”课堂更是在翻译不同地区方言语音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纷纷争论起来,一个说听到的是新年快乐,另外一个说明明是蛇年快乐。
当推普课程延伸至科学实验室,语言转换上演魔法时刻。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在复刻“盐水中的彩虹桥”实验时,孩子们用方言念叨“先倒密度大的,再倒密度小的”,转眼切换普通话报告:“分层液体密度梯度已建立!”志愿者趁机展开“科学方言转换器”挑战赛,孩子们争相用普通话进行实验过程的汇报,也有孩子联想到了之前做过的火山爆发实验。当方言“咕嘟冒泡”化作“岩浆突破地壳运动”,规范的表述赢得阵阵掌声。
推普课程进入尾声孩子们用字正腔圆的发音分享藤茶采摘趣事,讲述摆手舞传承经历,更把社区人员齐心处理水涝的故事说得荡气回肠。这些带着方言温度的往事经普通话淬炼,化作红色课堂的鲜活教材——当孩子们自信地给志愿者介绍“张富清红色驿站”以及“张富清先进事迹陈列馆”等当地红色资源时,红色精神与乡音推普碰撞出璀璨星火。小小推普员们把绕口令喊进了土家寨,将普通话种在了武陵山。
“当普通话成为童声里的习惯,当家乡英雄成为童年偶像,文化的种子便真正扎下了根。”在三周时间里,志愿者们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趣味互动、演讲练习、科学实验等生动环节,将普通话学习融入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同时,学业辅导与安全教育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假期守护。此次暑假“爱心托管班”精准回应了社区家庭的现实需求。在乡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许多儿童假期处于缺少看护与引导的状态。
湖北民族大学“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团队立足地方、扎根社区的“推普+守护”模式,精准回应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服务虽已落幕,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的假期,他们承诺再次出发,以青春之名持续播撒知识的阳光与爱的暖意。(罗雪菲、方莹莹、方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