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義善大樂老會”:奏响天津非遗的古乐新声
“咚咚——锵!”伴随着古朴悠扬的乐声,近日,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乐师手持乐器,在天津天后宫前的广场上排练。这是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义善大乐老会”的日常排练场景,作为天津皇会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明清以来的民间仪式音乐火种。

百年传承:从“吹鼓手”到非遗守护者
“‘义善大乐老会’由第一代会头李勇义始建于清光绪元年,也就是1878年,至今已有近150年历史。”老会成员李师傅向记者介绍,老会最初由擅长明清官员出行仪仗音乐的“吹鼓手”自发组建,“过去,我们的乐师常服务于民间礼仪、民俗活动,尤其是天津天后宫天后圣母出巡时,大乐奏起,既显神力庄严,也让民众的崇拜更显虔诚。”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义善大乐”之所以成为天津民间音乐的瑰宝,核心在于其三大独特性:传承曲目历史悠久,不少曲牌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乐队构成与出行仪仗保留着明清官员仪仗音乐的遗存,是研究古代礼仪文化的“活化石”;作为天津民间花会的代表,它更是国家级非遗“天津皇会”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
薪火相传:40人队伍里的坚守与热爱
如今的“义善大乐老会”,会员近40人,构成十分多元——既有上一代老会成员的后人,也有正式拜师的传承人,还有不少自发加入的志愿者。“我们每周都会定期聚会排练,一方面传承老曲目,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参加的民间礼仪活动做准备。”老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成员们职业不同、年龄各异,但对传统音乐的热爱让大家凝聚在一起,“有刚退休的老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要一拿起乐器,大家就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义善大乐”,老会还主动拥抱新媒体。“现在民间礼仪风俗变了,大乐的传统应用场景少了,我们就试着在网络平台发演奏视频。”负责人笑着说,没想到收获了很多关注,“不少年轻人留言说‘第一次听到这么古朴的音乐’,还有人主动询问怎么学习,这让我们特别惊喜。”
困境与希望:让古乐穿越百年“活”下去
谈及非遗传承,老会成员也坦言曾面临困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份艺术差点断了传承,很多珍贵曲牌散落在民间,有的老艺人去世了,曲谱就跟着没了。”李师傅回忆,好在有一批民间花会爱好者站了出来,“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跑遍街巷找老艺人,收集残破的工尺谱,凭着记忆里的片段,一字一句校验、一音一符打磨,才把这些‘宝贝’找回来、修复好。”
如今,随着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义善大乐老会”也迎来了新机遇。“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了解传统音乐,学校也会邀请我们去做展演,这都是好苗头。”负责人表示,未来老会计划走进更多校园、社区,还想尝试将传统曲牌与现代元素结合,“不是要改变它的本质,而是想让更多人听懂它、喜欢它,让这份穿越百年的古乐,在新时代继续奏响。”
采访尾声,乐声再次响起,古朴的旋律在广场上回荡。近150年的时光里,“义善大乐老会”从街头巷尾的“吹鼓手”队伍,成长为守护地方非遗的重要力量。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正是非遗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唯有让古乐“活”在当下,才能让文化记忆永远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