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坚强老人”王永才:十三载风雨路,用爱撑起“多难之家”

媒体发稿中心 2025-11-19 15:47

在扬中市兴隆街道三跃社区,有一个普通的门牌号,却承载着一个不普通的家庭故事。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沉寂,74岁的王永才便已经开始了他忙碌如钟摆的一天。这套并不宽敞的房子里,住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重度伤残、长期卧床的儿子,双目失明的妻子,以及先天聋哑的孙女。13年,近5000个日日夜夜,这位古稀老人用他不再挺拔的脊梁,独自扛起了命运砸向这个家庭的三重磨难,以“一个都不能丢”的朴素信念,在苦难的废墟上,一砖一瓦地重建起一个充满爱与坚韧的“家”。

顶梁柱坍塌,他用父爱重铸希望

时间回溯到2011年,那本是王永才家庭充满希望的一年。儿子年轻力壮,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受重伤,导致重度伤残

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这个普通家庭的平静。儿子在一次意外中受重伤,中枢神经受损,四肢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被认定为重度伤残。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笼罩着全家。妻子因巨大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视力急剧恶化。未来的路,似乎一片漆黑。“那时候,感觉天真的塌下来了。”王永才回忆道,眼神中依稀可见当年的沉重。但悲伤是奢侈品,这个家没有时间沉溺。看着病床上眼神空洞的儿子,看着以泪洗面的妻子,王永才把所有的痛苦和眼泪都咽进了肚子里。他知道,自己不能倒,这个家,需要他站起来。

照顾重度伤残的儿子,是王永才最繁重的任务。儿子高位截瘫后,吃喝拉撒全靠父亲照料。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了防止儿子生褥疮,王永才每天要帮他翻身、按摩。夏天,他怕儿子闷热,会定时用温水擦拭身体;冬天,他会提前把被褥焐热,再小心翼翼地把儿子移到床上。由于长期卧床,儿子的消化功能不好,王永才就变着花样做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一口一口喂到儿子嘴边。

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儿子需要每周前往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去医院的路,王永才走了13年。从家到医院,每一步都记录着一个父亲的坚守。他熟练地抱儿子上轮椅,收好透析需要的物品,推着他走出家门。遇到台阶,他就先用尽全身力气把轮椅前端抬起来,再一点点挪动后轮。邻居们常常看到,在雨雪天里,王永才用雨衣将儿子裹得严严实实,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那条路,见证了老人额头的汗水,也见证了他从未停歇的脚步。

黑暗降临,他是妻子永不熄灭的“灯”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在儿子出事后的几年里,妻子因长期悲伤过度,加上本身眼疾加重,视力逐渐模糊,最终完全失明。世界在她眼前,变成了一片永恒的黑暗。

对于王永才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不仅要照顾瘫痪的儿子,还要成为失明妻子的“眼睛”。妻子无法再看清他的面容,他就用声音和触摸给予她安全感。穿衣、洗漱、吃饭……王永才将妻子的生活也安排得井井有条。饭菜端上桌前,他会把菜夹到她碗里,告诉她今天吃什么。天气好时,他会搀扶着妻子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给她讲讲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描述花开了,叶绿了。他成了连接妻子与外部世界的唯一桥梁。

家中同时有两个重病号,护理工作量是巨大的。但王永才把一切都打理得整洁有序。家里虽然简朴,却窗明几净,没有一丝异味。儿子的床铺永远是干燥清爽的,妻子的衣物永远是整洁的。这背后,是老人无数个深夜的忙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无声世界,他牵着孙女“听”见未来

当这个家庭还在艰难消化前两重苦难时,第三重考验悄然降临。孙女到了咿呀学语的年纪,家人却发现她对声音几乎没有反应。经诊断,小孙女是先天聋哑。这个消息,让本已负重不堪的家庭再次蒙上阴影。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了让孙女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拥有融入社会的能力,王永才打听到镇江市有专门的聋哑儿童语训中心。从扬中三跃社区到镇江特教中心,往返需要近两小时车程。从此,王永才的日程表上,又增加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每周接送孙女上学。

这一送,就是八年。八年,近400个来回奔波路途。每周一凌晨,他早早起床,安顿好儿子和妻子,牵着孙女的小手,踏上求学的路。他挤公交、转大巴,风雨无阻。车上,他紧紧牵着孙女的手,指着窗外的景物,用简单的手势和口型努力地教她“看,那是树,那是车”。尽管他知道孙女听不见,但他相信,这份爱能传递。

在特教中心,王永才是“明星家长”。他认真向老师请教如何与聋哑孩子交流,学习简单的手语。回家后,他就一遍遍地陪孙女练习。从最初的茫然,到孙女能用笨拙的手势比划出“爷爷”、“吃饭”、“谢谢”,王永才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无声的交流,是他用脚步和汗水为孙女铺就的、通往有声世界的希望之路。如今,小雅在特教中心进步显著,脸上绽放出越来越多的笑容。对于王永才来说,孙女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照亮这个多难之家最温暖的光。

他用乐观与担当诠释“家”的含义

面对如此沉重的命运,旁人想象中,这个家该是愁云惨淡。但走进去,你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秩序和一种平静的温暖。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王永才的脸上,很少看到愁苦和抱怨。他总是说:“愁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我要是垮了,他们怎么办?我得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家还是暖的。”

他的乐观感染着家人,也感动着邻里。社区干部和邻居们都想方设法提供帮助,但王永才总是尽量不麻烦别人。“大家都不容易,我能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爷爷的尊严。

13年的坚守,王永才的背微微驼了,白发爬满了头,但他眼中的光芒却从未熄灭。他是一位忠诚的丈夫,是妻子黑暗世界里永不熄灭的灯;他是一位担当的父亲,用脊背为儿子撑起了生命的天空;他是一位温情的爷爷,牵着孙女的小手,一步步走向希望的未来。

王永才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付出。但正是这平凡中的坚持,琐碎中的深情,最动人心魄。他用自己的行动,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家”的含义——家是无论风雨,我都在;家是即使命运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家是“一个都不能丢”的信念与担当。

在扬中这座小城,王永才或许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但他用十三年的时光,书写了一部关于爱与责任的史诗。他是一座沉默的山,用坚韧的躯体抵挡着命运的狂风暴雨;他更是一条无声的河,用温柔的守护,滋润着家人干涸的心田。他让所有人相信,只要爱与责任不垮,再“多难之家”,也能成为温暖的港湾。 崔瀚予 姜华

加微信正式版.jpg



下一篇: 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心愿循环传绿意 童心巧手绘分类
上一篇: 扬中:“一卡通”撬动大民生,打造便民服务“新标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