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对城市经济活力的负面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728 2025-09-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其中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内需的重要支撑,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预制菜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根据《2024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白皮书》《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总产值已超5100亿元;截至2022年12月29日,我国现有预制菜相关企业7.59万家。CVSource(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专业的金融数据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预制菜市场共发生119起投融资事件,共涉及59个项目,已披露投融资金额合计93.9亿元。
我国预制菜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B端销售主要面向连锁餐厅、菜品批发市场、乡厨、酒店等,C端销售渠道是指通过餐饮门店、生鲜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目前,我国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销售为主,B端销售市场占比达85%。从市场渗透率来看,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目前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而美国、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60%以上,中国预制菜市场还有较大的扩容空间。
预制菜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许多消费者在忙碌生活中的首选。它不仅节省了烹饪时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菜品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这种消费模式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预制菜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餐饮行业、居民消费意愿和城市活力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预制菜的大量使用对传统餐饮行业造成了显著的冲击,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许多餐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量使用预制菜,这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品牌形象和顾客忠诚度。此外,预制菜的普及还导致了餐饮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许多餐厅的菜品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创新,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就餐选择,也削弱了餐饮行业的竞争力。例如,2023年以来,预制菜行业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公开声讨,导致部分餐饮企业甚至开始组建“联盟”,公开抵制预制菜。
此外,预制菜的普及可能对城市的饮食文化和活力产生负面影响。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预制菜的大量使用减少了消费者在餐厅的消费,影响了餐饮行业的就业和经济活力。例如,一些餐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预制菜,导致后厨人员减少,影响了餐饮行业的就业机会。此外,预制菜的包装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增加了城市的垃圾处理负担。
因此,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的餐饮形态,凭借其便捷性和快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它也对实体经济、餐饮业和城市活力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据人民众云监测,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预制菜相关中性声音占比76.4%,正面声音占比16.7%,负面评价占比6.9%。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预制菜对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预制菜影响城市经济活力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市场信任度。预制菜行业目前存在作坊式生产、企业生产条件与工艺良莠不齐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差异大,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生产配送。多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预制菜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并不高。消费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种类、口味、性价比、营养搭配等因素。如江苏省消保委2022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29.03%)消费者关心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占比远超预制菜价格(19.48%)、购买后的制作成本与难度(19.19%)以及菜品品种是否齐全(16.37%)等其他因素。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存在担忧,如蔬菜农残、肉类新鲜度、包装安全性以及成分超标等,这不仅损害了预制菜企业的信誉,也影响了整个实体经济的市场信任度。
冲击传统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构成了冲击。一些企业因无法及时转型适应市场需求而陷入困境,导致相关产业就业机会减少,影响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总产值已超510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在预制菜头部企业主营种类分布中,主营即烹类预制菜产品的企业最多,占比44%,即配类企业占25%,即食类企业占17%,即热类企业占14%。随着预制菜走红,在市场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大量资本争相涌入预制菜赛道,这种快速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因无法适应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而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2.对餐饮业的影响
冲击传统餐饮文化与技艺传承。预制菜的大量使用使一些餐厅的菜品失去了传统烹饪的特色和灵魂,导致餐饮文化逐渐同质化。许多传统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菜肴因缺乏市场需求而面临失传的风险,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极为不利。例如,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使得餐厅的菜品变得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和个性化。
降低餐饮服务质量与体验感。部分使用预制菜的餐厅在口感、口味等方面难以与现炒现做的菜品相媲美,消费者满意度较低。影响消费者对预制菜观感和评价的负面因素包括: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低、菜品种类单一、标识信息不详、性价比不高等。消费者普遍认为,部分预制菜口味满意度较低且不及预期。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菜品口味是否达到预期时,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甚至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此外,预制菜的使用还可能导致餐厅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减少,降低了消费者的就餐体验感,影响了餐厅的口碑和客户忠诚度。
引发行业竞争失衡。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截至2024年5月,我国现行预制菜相关的标准共计406项,其中地方标准有27项、团体标准289项、企业标准90项,预制菜目前尚无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预制菜的低成本优势使得一些餐饮企业过度依赖其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忽视了对菜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失衡,不利于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3. 对城市活力的影响
降低城市餐饮多样性。预制菜的大规模使用可能导致城市餐饮的多样性降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过于依赖预制菜可能使餐饮企业失去创新和探索的动力,导致城市餐饮市场同质化现象加剧。例如,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使得餐厅的菜品变得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和个性化。
影响城市文化形象塑造。餐饮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制菜的大规模普及可能使城市的餐饮文化变得单调和缺乏特色,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例如,预制菜的普及使得城市餐饮文化逐渐同质化,缺乏地方特色和个性化。
加剧城市环境污染。预制菜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和运输排放物等环境污染问题,对城市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例如,预制菜的包装材料大多为一次性塑料,难以降解,对城市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减少城市烟火气与社交互动。预制菜的普及减少了人们外出就餐的频率,降低了城市餐饮场所的热闹氛围和社交互动机会,削弱了城市的人际联系和社区凝聚力。例如,预制菜的便捷性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家食用,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城市餐饮场所的热闹氛围。
影响城市就业结构与创业热情。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对餐饮行业的就业结构产生了冲击,一些传统的厨师岗位需求减少。同时,预制菜的广泛应用也使得餐饮创业的门槛降低,导致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例如,预制菜的普及使得传统厨师岗位需求减少,影响了餐饮行业的就业结构
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预制菜产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立市场准入门槛,制订和明确各类标准,明确市场退出机制。通过信息公开、标签合规、使用提前告知等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第二,提升预制菜的营养价值。加强预制菜的营养标准制定,鼓励企业采用更健康的加工技术和添加剂,减少防腐剂的使用。同时,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引导其合理选择预制菜。
第三,推动环保包装和废弃物处理。推动预制菜企业采用环保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
第四,保护和传承传统餐饮文化。鼓励餐饮企业保留和传承传统烹饪技艺,通过政府补贴、培训等方式提升厨师的技能水平。加强地方特色餐饮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提升餐饮服务质量。餐饮企业应注重预制菜的质量和口味,选择高质量的预制菜供应商。同时,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第六,支持中小餐饮企业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鼓励其进行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产品,提升竞争力。
第七,增强城市文化多样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地方特色餐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促进其发展。鼓励餐饮企业进行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产品,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预制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但其对实体经济、餐饮业和城市活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升营养价值、推动环保、保护和传承文化、提升服务质量、支持中小餐饮企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文化多样性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这些负面影响,促进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餐饮文化,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多样性。(作者:吴晨,作者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