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吴桥:周三课堂锣鼓响,非遗“种”进童心里

媒体发稿中心 2025-11-19 15:59

每周三下午,铿锵的锣鼓声都会在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小学的校园里准时响起。这不仅是课程的信号,更是吴桥镇“非遗进校园”常态课堂的鲜活印记。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近年来,吴桥镇积极探索“校社联动、志愿赋能”模式,将江苏省级非遗“吴桥社火”以及国画、扬剧、太极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系统性地引入校园。通过每周一课时的持续浸润,多元文化正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脉。

九年深耕,从尝试到“每周的盼望”

自2016年起,吴桥镇便依托镇文化志愿者协会,在吴桥小学率先试点“非遗进校园”活动。近十年的坚守与探索,使这项活动从最初的零星尝试,蝶变为如今覆盖全校、雷打不动的“每周三非遗课堂”。一位老师欣慰地表示:“现在完全不用提醒,每到周三下午,孩子们都会自发地跑到操场或专用教室,满怀期待地等着志愿者老师。”

一动一静,领略传统文化双重魅力

校园里,课程在一动一静间铺陈开来,展现着传统文化的多元面相。

操场上,社火教学热火朝天。在志愿者的悉心指点下,孩子们调整着步伐,练习亮相姿态,学习团队配合。尽管动作尚显稚嫩,但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专注与投入。五年级的陈同学刚结束练习,一边擦汗一边兴奋地分享:“周三的社火课是我的最爱!我不仅学会了动作,还在之前的‘苏超’活动中登台表演了!”在志愿者们一步步的引导下,孩子们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社火套路,每一次成功的展示都加深着他们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

与操场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术教室里流淌的静谧时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墨香,志愿者朱郁福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国画技法。“握笔要稳,行笔要慢,体会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变化。”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运笔,在方寸宣纸间认真勾勒。五年级的王同学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我要把这幅画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那份专注与成就感,格外动人。

展望未来,志愿力量持续为文化传承赋能

下一步,吴桥镇计划继续深化“政府+志愿+校园”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志愿教学的覆盖面,丰富社火、国画等核心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也将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系统培训和激励保障,让这股源自民间的热心力量,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和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动能,为吴桥镇打造“文化强镇”的目标夯实根基。吴桥宣 张利民


下一篇: 南京市金牛湖街道:网格赋能消防 同心守护平安
上一篇: 高邮公路:快速处置三起路域特情 守护洁净通行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