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心间”:苏州高新区通安镇书写民生答卷的“温度”与“厚度”

2025-11-19 15:30

11月18日,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开展“聚焦民生发展感知幸福通安”全媒体集中采风活动,聚焦通安的民生发展,切实感受通安居民的幸福实况。

在苏州高新区北部通安镇,一场关于民生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这里不仅有机器的轰鸣、产业的兴旺,更有民心的温暖与笑容。一条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的“幸福路径”正愈发清晰。

“机器换人”背后的民生温度:解放双手,富裕口袋

走进通安镇街西村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该中心拥有30余台套农机具,覆盖耕、种、管、收、烘等全环节,服务规模达5000亩。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农户无需投入大量资本购置设备,即可享受现代化农业技术红利。

“从播种到收割、烘干,再到加工成大米,我们提供全链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直接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农户节本增效,稳稳地托住了农民的“钱袋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配备的5台20吨谷物干燥机和日产50吨的加工流水线,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痛点。“低温循环烘干技术和自动化进出粮系统,不仅降低了粮食损耗,更保障了农产品品质,直接提升了农民收益。”通安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服务下沉、技术入户”的模式,让机械化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民生保障。

文明实践“浸润”日常:民心有了“加油站”

如果说机械化提升的是物质生活,那么通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则致力于丰富居民的精神家园。

这座4400平方米的综合性场馆,如同一个巨大的“民生服务综合体”。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22间功能室里,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活动一应俱全。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居民们“抬脚就能到”的公共客厅。

位于三楼的民俗馆,全方位展现这座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与民俗风情。馆内设“寻根溯源”“物件探微”“续写新章”等展区,通过历史沿革、传说故事、苏绣技艺、水乡饮食、居住习俗与节庆活动等内容,再现通安从商末萌芽至当代发展的历史轨迹。民俗馆既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精髓,也记录了新时代通安在党的领导下焕发的新貌,是了解通安文化、寄托乡愁情怀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老人可以参加健康讲座,孩子可以在课余参与科普活动,文艺爱好者可以一展才华。它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满足了居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明的种子“种”进日常,让“幸福”变得可感、可及。

树山实践:“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

树山村作为通安镇唯一的保留村,位于大阳山北麓,东接姑苏古城,西邻浩瀚太湖,生态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凭借1000多亩云泉茶、2000多亩杨梅、1060亩翠冠梨的“树山三宝”闻名于全国。

树山村的蜕变,是通安镇民生发展最直观的写照。这个曾经普通的乡村,如今凭借千亩梨园、杨梅和茶园,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2024年,村集体收入高达1074万元,村民农副产品年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这组数据的背后,是370余户、1700多位村民实实在在的富裕生活。农家乐、精品民宿的兴起,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白日梦想”照进现实:乡村成为年轻人的“造梦空间”

民生发展,关键在于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白日梦想”文创基地的出现,为通安镇的民生图景添上了梦幻的一笔。

这个集影视、婚礼、展览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归乡村、创业乡村。它证明,乡村不仅可以承载乡愁,更能承载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它的成功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更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时尚气质和活力,让通安镇在年轻人心中,从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可以安放事业与生活的理想之地。

民生发展没有终点,幸福追求永无止境。近年来,通安镇用实干破解民生难题、用担当回应群众关切。在通安,发展不是为了冰冷的数字,而是为了每一个具体的“人”。从田间地头的高效农机,到文明实践所的欢声笑语,再到树山村民鼓起的腰包和年轻人回乡绽放的梦想,通安镇用行动诠释了“聚焦民生发展,感知幸福通安”的深刻内涵。


下一篇: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垃分办: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上一篇: 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绿色发展新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