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赋能,生态圈聚力 扬州化工园区新材料创新高地加速崛起
“作为全国首家纳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微粉研发生产企业,我们在布局产业化公司时,优先考虑扬州化工园区,不仅仅是其沿江的区位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更因为有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可以为我们后续产业化扩能提质提供技术和配套的全方位助力。”新落户企业---嘉会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LIRAYXUN说。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近年来,扬州化工园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以“平台支撑、中试赋能、产业集聚、金融助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打造覆盖“项目科研—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链,加快推动区域化工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迁,奋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
集聚多元平台,夯实创新源头
创新驱动,平台先行。“自2009年起,园区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累计投资超亿元,建成江苏省扬州绿色化工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所等多个政产学研协同平台。”研究院院长郭学锋认为科研平台是园区催生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延伸、集聚优质人才的核心源头与关键支撑,“我们汇聚了一支以中青年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7000平方米研发空间里,与企业成功开展50余项科研项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达54件,成功孵化了江苏九湛、扬州博克莱等6家初创企业。”
2024年,园区再添重磅创新引擎——携手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南工大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所,设立3000平方米专业化研发楼宇,聚焦先进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低空经济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方向。未来将联合园区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建设2-3个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深度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打通中试瓶颈,加速成果落地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为破解科技成果“死亡之谷”,园区着力打通产业化“中间环节”。2024年,总投资10亿元、占地111.40亩的全国首家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正式落户园区,围绕电子化学品、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催化剂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六大细分领域打造“6+2”创新平台体系。
基地依托南京大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开展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与中试放大,推动实验室成果迈向市场化应用。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完成中试项目不少于20项,科技成果转化超30项,基地年均使用率不低于60%,真正实现“研有所成、产有所用”。
构建专业园区,强化产业集群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空间载体与集群生态。园区规划建设扬州新材料科技园,推进化工及非化产业深度耦合,主攻聚酯复合材料、聚焦高分子改性材料、打造科创与物流高地。在科技园核心区域,重点打造了占地约200亩的新材料科创园(产业社区),专门孵化非化中试项目及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培育新材料领域科技型企业集群。目前,产业社区已吸引浙江博来纳润电子材料等近20个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约10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12亿元工业开票、年贡献税收5000万元,初步形成新材料领域“小而精、专而强”的企业集群,为创新生态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注入金融活水,激发创新活力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园区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联合元禾厚望、扬州国金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扬州厚望金仪二期产业投资基金,同时依托园区保、扬州新材料产业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材料领域企业。
这些“金融礼包”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更通过投贷联动、风险共担机制,降低初创企业融资门槛,加速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瞪羚企业”,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生态。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扬州化工园区全链条精准赋能,未来将聚焦校地合作、营商环境、政策供给三大关键点,提升创新与产业密度,助力新材料产业跃升为仪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 杜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