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栖山赤子裴盛德:用生命践行信仰的地下尖兵

媒体发稿中心 2025-11-06 21:20

在沛县栖山镇的街巷间、田埂上,老一辈人总会向晚辈讲述一个名字——裴盛德。这位从栖山乡土走出的抗日英雄,用28年的短暂人生,在民族救亡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不仅是栖山的红色烙印,更是如今全镇推进乡村振兴、弘扬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

回溯1934年,16岁的裴盛德在沛县初级中学开启了革命思想的启蒙。在共产党员教师郭影秋的影响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二·九”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时,他没有置身事外,牵头成立“读书会”,悄悄传阅《呐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组建“话剧社”,在栖山街头搭起简易舞台,用《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剧目,将“抗日救亡”的呼声传到乡亲们耳边。为支援东北抗联,他带头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还挨家挨户敲门募捐,把栖山百姓的点点心意汇成温暖的支援——那时的他,就已将“守护家乡”与“拯救民族”紧紧绑在一起,用少年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1937年“七七”事变后,家国危亡之际,裴盛德经中共沛县党组织介绍,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窑洞里的粗粮果腹、油灯下的彻夜苦读,见证着他对军事理论的钻研和革命意志的锤炼,这一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此融入血脉。抗大毕业后,他先在湖西军分区担任作战参谋,在枪林弹雨中守护根据地百姓安危;1942年12月,又接受组织委派,加入徐州地下工作组,开启了潜伏敌营的危险征程。

凭借社会关系,裴盛德打入徐州坝子街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构建起秘密战线。他一边巧妙联络各界人士,成功发展赵翼栋、侯清泉等加入党组织;一边紧盯敌人动向,从伪公安局局长邢筱亭处获取重要军事情报。为破解根据地物资紧缺困境,他与开粮行的朱成山建立联系,秘密购买、存放、转移粮食、医药等禁运物资,将生死置之度外。1943年秋,日伪特务侦破联络点,地下党组织遭严重破坏,裴盛德的处境愈发凶险,却始终坚守岗位未曾退缩。

1944年正月十五,裴盛德不幸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敌人对他施以烙铁烫身、鞭抽棍打等酷刑,折磨半月之久,却始终未能从他口中撬出半句党的秘密。随后,他被押往青岛强制做苦工,在严密看管下仍未放弃希望,趁黑夜爬过铁丝网、穿过封锁线成功逃脱。历经7个月的颠沛流离,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栖山老家,未及喘息,却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顽固派张开岳的部队包围,与父母一同被捕。

张开岳曾与裴盛德的父亲有旧交,试图以人情利诱劝降,却被裴盛德严词拒绝。面对死亡威胁,他挺直脊梁怒斥敌人:“我是共产党员,决不出卖组织和同志!”1944年,这位年仅28岁的英雄与父母一同昂首就义,鲜血洒在了他用生命守护的家乡土地上。

岁月流转,英雄不朽。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如今,裴盛德的事迹被镌刻进家乡的红色史册,他潜伏敌营的智勇、面对酷刑的坚贞、舍生取义的决绝,成为涵养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这位栖山赤子用生命践行的信仰誓言,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中勇毅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裴盛德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栖山镇前行的“精神灯塔”。未来,栖山儿女将继续传承这份“爱国、担当、为民”的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奋勇向前,让英雄的家乡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范洪香

加微信正式版.jpg



下一篇: 扬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宝应分中心:以演促防筑防线,实战演练强安全
上一篇: 射阳县黄沙港镇:发挥统战优势,共绘发展“同心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