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化工园区构建起校地合作新格局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扬州化工园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机制,不断深化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协同合作,构建起“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校地合作新格局。从技能人才培养到科研成果转化,从实训基地建设到联合实验室共建,一条贯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之路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铺展。
订单式培养锻造“工匠苗子”
走进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车间,学生们正专注操作化工危险作业系统,模拟真实生产环境中的仪器操作流程。这一场景正是学院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的生动体现。
校地合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输送带”,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自2022年起,扬工院与园区共建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和员工继续教育基地,为园区化工企业一线员工岗前培训、特种作业培训等提供定制化培训服务,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超1500人次,学历提升超200人。同时,仪征技师学院分别与大连化工和瑞祥化工等企业签订联合招生与培养合作协议,为企业量身定制“技能提升及新型学徒制”培训、化工技能“大比武”、化工职业讲座等一系列课程。
企业也走进学校,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实践考核,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大连化工副总经理王德期多次为学生讲授行业前沿动态与职业发展规划,点燃了无数青年学子投身化工事业的热情。他说:“‘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安全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痛点问题。学校的专业力量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也降低了不少成本。”不仅如此,大连化工连续五年在仪征技师学院设立奖学金,赞助技能大比武,并捐赠价值超万元的实训设备,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竞赛水平。
科研平台催生“创新裂变”
如果说职业院校聚焦的是“应用型人才”,那么高等院校则为园区带来了“原创性技术”。早在2009年,园区便与南京大学共建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典范。十年磨一剑,该院已建成江苏省绿色化工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平台,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4件,成为园区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2024年,合作再升级——总投资10亿元的南京大学全国首家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落户园区,依托南大科研优势,围绕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六大领域布局“6+2”创新平台。未来五年,这里将推动不少于3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销售额破亿元,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据企媒创氪(WX:qmck555)获悉,与此同时,2024年园区与南京工业大学携手共建南工大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兴方向,计划与龙头企业共建2—3个联合实验室。此外,园区还与扬州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性能合成材料产业链技术攻关。
人才回流绘就“双向奔赴”
合作的最终成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上。近年来,仪征技师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等院校,200多名学生扎根园区就业。“不管是一线员工还是高层次科研人员都是化工园区发展的血液,我们不仅要引得进人才,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仪征市委常委、扬州化工园区党委书记田文远表示,“园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科研项目合作,为区内企业员工构建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职业发展生态。”
从技能工匠的精心培育,到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再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扬州化工园区的校地合作正在迈步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更是仪征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未来,扬州化工园区将持续深化“政校企研”四方联动,推动更多教育资源向产业聚集、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力书写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精彩篇章。 杜颖



